比尔·盖茨背景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前微软公司主席兼首席软件架构师。“世界首富”、“商业天才”等带着无限光辉的定语是“比尔·盖茨”这个名字永远的光 环,在资本时代,比尔·盖茨几乎就是智慧、财富、梦想的代名词。
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华盛顿西雅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从小盖茨便展现出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极高天赋。1967年,盖茨进入私立湖滨中 学,在这里盖茨首次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而他在计算机方面惊人的天赋在湖滨中学开放、自由的氛围中也得到了最大的展现与 发展,他的人生就此开始走向传奇。
青少年时期的盖茨已经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商业才能与在软件设计方面的天赋。13岁时,盖茨就开始编程;15岁时,盖茨带领着学校的计算机程序编制小组为一 家大公司编制了工资单程序,并出人意料地提出按版权抽取利润的合作形式,显露出精明的商业意识;17岁时,盖茨向自己的学校卖出了课程表程序,这一程序至 今仍被湖滨中学沿用;而在读中学期间,盖茨已经与好友保罗·艾伦及伊文斯创办了一家公司,他们雇用廉价的学生劳动力,招揽生意,寻找一切可以赚钱的软件项 目;在进入大学前,盖茨与艾伦便已经坚信计算机总有一天会像电视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每台计算机里面都装上他们设计的软件。
1973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但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他便从这所世界著名的学府退学,于1975年与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日后的软件业巨子-- 微软,此时,盖茨19岁,促使他作出这一惊人决定的原因是:“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 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正是从比尔·盖茨意识到这点起,世界上少了一位数学家或律师,却多了一位软件 天才、商业巨子和一家叫“微软”的公司。当时的微软公司聚集了一帮为软件而疯狂的年轻人,在盖茨的带领下,这家公司渐渐崭露头角,至1980年微软公司获 得了与“蓝色巨人”IBM的合作机会,迎来了微软发展的辉煌转折点,微软一跃成为软件行业内的佼佼者。随后,盖茨以其极佳的商业嗅觉与技术敏锐感判断出Windows将成为日后的主流,开始着力开发Windows系统,于1985年推出Windows1.0操作系统 ,并不断升级换代,又相继推出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至今雄踞软件行业霸主地位。
比尔·盖茨曾对自己的大学老师说,他要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而事实上,当他31岁时他已成为亿万富翁,并在39岁时成了世界首富,此后连续13年稳稳 地坐在世界首富的宝座上。
2008年6月,比尔·盖茨辞去在微软的一切职务,全身心地投入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个人财产都投入了这一基金会,股神沃伦· 巴菲特亦将个人财产的85%捐赠给了基金会,交给盖茨夫妇打理。自此,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会。
有人说盖茨是神话和奇迹,但也有人说盖茨是撒旦和希特勒,打着深深盖茨烙印的微软,在商界里似乎无往而不胜,但创业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守业永远不可能风 平浪静,创业前期的艰辛,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风险,由于桀骜、霸道、强势惹来的非议进而转化为一场场严峻的生死危机……世人就像看惊险大片一样看着微软在 惊涛骇浪的商海里翻滚,但盖茨凭借着其魔鬼般的心智,心无旁骛,永不畏惧,带领着微软一次次化险为夷,疾驰前进。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使你倒下
【观点】
“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重新奋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
【核心提示】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微软的商业帝国也曾经历风雨无数。Windows开发的一再失败曾经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伤痛,当比尔·盖茨满怀激情想要争夺Windows市场时,迎来的是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伟大的企业家从不会在危难时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振作。此时的盖茨冷静地抵抗住内外压力,带着自己的信 念,带领微软走出危机,走向进一步的辉煌。
【进阶阅读】之危机背景
“在微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让人伤心和沮丧的经历。”说这话的是当时微软Windows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麦克·乔治。
1981年,苹果抢先一步开发出了被称作麦金塔的电脑软件,这种软件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图形用户界面。让别人拔了头筹,这是比尔·盖茨无法容忍的,于 是开发“Windows”更为紧迫,盖茨希望凭借这一软件夺回一城。盖茨对此软件的开发无比重视,从外寻求了麦克·乔治等技术人才,并划出微软最优秀的20名程序设计员组成团队,全力以赴地进行研发。而且,微软对外许诺这将是个颠覆性的新产品,由此给外界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然而,由于当时的个人电脑内存容量太小,其8088微处理器的速度很慢,无法满足Windows所需,同时比起以往的MS-DOS等系统,Windows 本身的复杂程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因此Windows软件开发了两年多,却一直身陷泥潭,并未见任何实质性的突破,Windows的面世似乎遥遥无 期。无奈之下,微软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原定于1983年底的交货时间推迟至来年的第一季度,这让号称“我们出售的是承诺”的微软公司,特别是盖茨个人觉 得非常有失体面,然而,真正让人沮丧的事情随后一件接着一件发生,后果完全出乎了盖茨的预料。
1984年2月,当300多家硬、软件公司满怀期待地赶往西雅图希望可以拿到微软关于Windows的产品时,微软再次宣布将Windows的供货时间推 迟至5月,众人失望而回;待到5月,微软的销售经理一一拜访各家用户公司,向他们道歉说Windows软件的供货将再次推迟至8月。一而再、再而三的拖 延,让用户们逐渐失去耐心,转而开始探寻“可视”公司的VisiOn软件的可能性。这对微软来说是个极度危险的信号,如果“可视”公司抢先一步实现了技术 的突破,那么这块市场微软就将失之交臂。所幸的是VisiOn软件以及其后IBM亲自出马推出的“顶视”软件皆由于技术上并未有彻底突破而遭遇市场的冷淡 反应,人们转而继续期望Windows的诞生。这对微软来说是一次喘气的好机会,但无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Windows依然无法达到人们的期望,就 意味着微软也将黯然退出这场角逐。8月旋即而来,然而微软依然交了白卷,这次,在失望之余大家再也没有多少耐心,新闻界开始极尽挖苦之能事:“如果你想成 为像比尔一样的亿万富翁,你必须先学会当众吹出直径一寸以上的大泡泡。”舆论的冷嘲热讽,市场的失望情绪,让微软陷入两难境地,Windows的开发进退 维谷。
但是,坚持只做最好的软件的盖茨以其坚定的信念激流勇进,并摒弃外界的一切杂音,转身寻求公司内部的症结。当意识到自身在行政管理经验上有不足时,盖茨果 断退居董事长之席,将总裁之位让给了具有高超组织能力的谢利。而正是因为这次转换,Windows的开发终于出现了的转机。谢利经过一番调查发 现,Windows计划之所以推进缓慢,除了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与管理上的混乱也是阻碍计划推进的重要原因。快刀斩乱麻,谢利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组 织结构的变革与调整,而此时的盖茨则全身心地投入软件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的制定。1985年初,Windows的开发终于走上了有条不紊的轨道,而此时的 盖茨更是展现出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为了开发出尽可能完美的软件,盖茨索性将Windows的交货时间一下子推迟至1985年6月。外界的一切质疑与非议 都变得无足轻重,在盖茨心里,他只要他的最完美的Windows。随后,盖茨带领着微软Windows小组开始魔鬼式的集中开发,大家吃住在实验室,没日 没夜,开足马力,所有设计人员进入近似疯狂的状态。
工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5月,盖茨终于带着演示版Windows软件出现在当年的Comdex电脑大展上,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展示同时用鼠标和键盘打开 或关闭“窗口”的效果,同时宣布Windows1.0软件售价仅95美元。1个月后,微软公司正式对外发放Windows1.0测试版。自此,微软在软件 行业的地位更难撼动。此后微软不断推出性能上更为完善的Windows2.0、Windows3.0……Windows2000乃至Vista,其中Windows3.0推出时曾创下了在1992年发售量达700万套的惊人业绩。
微软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在危机当头仍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稳稳占据软件霸主地位,几乎没有给任何竞争对手任何机会,创下了一个个 商业奇迹。“坚持下去,成功就在下一个街角处等着你。”这是比尔·盖茨对于成功的理解,事实上,在事业上遭受挫折时,如果打了退堂鼓,那么挫折就会成为失败;如果始 终以自己的信念坚持下去,挫折就有可能转变为磨砺之后更为光辉的成功。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让你倒下,请不要向自己低头。
在不公平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
【观点】
“公平并不总是存在的,在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能如意的地方。但只要适应它,并坚持到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核心提示】
有人说,除了反垄断,微软已经无敌。也正是反垄断,曾让微软一度面临灭顶之灾,甚至它像梦魇一样纠缠无休。微软有诸多委屈,在盖茨的心目中,这是最大的不 公,但是环境既定,盖茨选择的是面对、接受这样的现实,坚持到底,寻求一切可能的突破口,最终破茧而出。
【进阶阅读】
之危机背景 树大招风。而微软这棵大树不仅大还无比高调甚至霸道,大手笔的收购、不择手段的竞争、不给竞争对手留一点生存空间的强势,其市场占有率颇有垄断市场之嫌, 以至于有人宣称“千万不要碰盖茨想做的生意”--“比尔·盖茨”和“微软”这两个名字有着令竞争对手不寒而栗的杀伤力。也因此,“垄断”这个阴影始终笼罩 着盖茨与微软公司。
早在1993年,美国联邦法院就宣布,他们要开始调查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的嫌疑,而此事的起因是加州的一家小软件公司SATC ELECTRONICS起诉微软有侵权行为。 但真正让微软头疼的是,由于挤垮网景浏览器而招致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指控,这一指控差点让微软面临解体的危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崛起,Internet浏览器技术方兴未艾,而一向对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先见之明的盖茨却认为, 决定未来计算机世界命运的,仍是“Windows”技术而不会是浏览器技术。因此,微软并没有开发浏览器技术的计划。正是这一致命的错误,让一家叫网景的 小公司欣喜地发现了巨人阴影下透露出来的一丝阳光。在随后的两年内,网景专注于浏览器技术的开发,推出了一款名为“领航员”的全新浏览器。很快,一种基于Internet而首次与微软无关的新的软硬件体系形成了。以网景为首的一批互联网技术公司应声崛起,迅速构成了一股隐隐然可以与微软分庭抗礼的新力量。 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看着这样一个事实:如果网景在浏览器市场上取得垄断性优势,它就完全有可能也有实力推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微软的Windows。 一下子,似乎全世界都看到微软帝国大厦的根基在摇动,无数人摆好了舒服的姿势想看看微软和盖茨如何应对这一场“自作孽”的祸端。 盖茨也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荒谬。盖茨开始迅速采取行动,在与网景的战略合作谈判破裂后,凭借财大气粗的实力,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微软豪掷20亿美元,通过购买、兼并和开发等多种手段,迅速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 20。为了彻底摧毁网景,盖茨决定将这一产品实行免费开放。这个决定一出,浏览器市场马上一片骚乱,因为当时网景浏览器的收费标准是45美元,而IE的 功能与之相近却分文不收,无疑让包括网景在内的所有公司和消费者都目瞪口呆。随后,微软宣布将Windows 95与IE捆绑销售,而当时全球85%的电脑安装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这几乎是挤占了网景绝大部分的市场,并且微软还利用其强权能力,与网络浏览器发行和使用的两个主要渠道--原始设备制造厂家及网络服务提供 商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其核心内容仅一条:将IE而不是网景的“领航员”作为他们向消费者推荐的首选浏览器。
一连串的强势反击,让网景公司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到1988年,微软的IE浏览器已占有Internet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举夺回了三年前被网景“领航员”浏览器抢去的主导地位,而曾经雄心万丈的网景公司只能被迫放弃浏览器市场。微软获益不只于此:正是在这样的竞争和攻击中,微软完成了公司的战略 转型:由一家PC软件系统的技术提供商转型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商。这为微软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似乎是一场完美的战役。然而,微软这种强势的做法,也潜藏了危机。就在1997年,微软和网景公司在Internet浏览器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微软为抢 占市场份额,将其“探索者”浏览器与Windows 95操作系统捆绑出售,从而使网景的市场份额从近90%跌至50%,微软份额则猛增至36%。这一举动招致网景公司强烈不满,也引起美国司法部的注意。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了状告微软的诉状,认为应对微软课以巨额罚款。12月,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驳回了这一要求。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与美国19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对微软提出反垄断指控。10月19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就这桩备受瞩目的“微软不 正当竞争案”开庭审理。11月5日,杰克逊公布了长达207页的事实认定书,认为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占据了垄断地位。2000年1月13日,迫于压力 的比尔·盖茨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一职,由史蒂夫·鲍尔默接任。到6月,形势进一步恶化,杰克逊判定微软违反《反垄断法》,应将其一分为二,一家主营个人电 脑的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IE浏览器、办公应用软件等。这一判决对于微软来说,不啻于被宣判了死刑,如果微软公司一分为二,其独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微软 帝国摇摇欲坠。微软公司不服,立即提出上诉。至2001年6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由7名法官组成的审判团一致同意,推翻拆分微软的初审裁 决,微软才得以脱险。
这一切就像一出精彩刺激的戏剧,对于微软来说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但期间的惊心动魄,让盖茨更是感到无比的冤屈、不平。本来是商场如 战场,在商家的概念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再正常不过的商场规则,结果一场反垄断诉讼差点断送了整个微软帝国。但情绪永远派不上真正的用场,面对不公平, 盖茨给出的应对方法是:先适应这种环境,再坚持到底,最终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面对反垄断诉讼,盖茨始终在寻求最大范围内的支持,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公司股东,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盖茨通过公开信、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不停 地向公众表达着这样一个意思:微软所做的一切,对于市场、消费者都是有益的,司法部的判决只会有利于一部分微软公司的竞争者,而损害整个市场和计算机工业 的利益,盖茨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同时,盖茨也一再强调微软公司始终将以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秀的软件为己任。的确,在此期间,微软并没有停下甚至 放慢技术开发的脚步,而消费者对微软产品的依赖程度也已更高,因而出乎司法部意料的是,2000年4月,据美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2%的 美国人不同意把微软分解成几家小公司。而高收入阶层的美国人甚至对政府起诉微软颇有微词,称起诉微软是错误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盖茨显然深谙此道。 除此之外,盖茨更是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在民主党统治的克林顿时代,法院的判决基本都不利于微软,甚至已经作出了拆分微软的判决。但盖茨显然看到了政治 转换可能带来的转机,开始寄希望于2000年的美国大选。在诉讼案期间,微软一改往日作风,开始大力进行政治投资。据一家研究公司调查统计,1997年, 微软向共和觉、民主党及其政治竞选人的捐款不足10万美元;但在2000年,微软的政治捐款达到610万美元,其中2/3给了以小布什为代表的共和党人。 而在总统大选期间,有望成为美国下届总统的热门人物小布什就曾多次公开表态,表示对司法部对微软制裁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我支持创新, 而不是法律诉讼”、“我所担心的是,一旦微软被分割,这个追求创新与成长的引擎也将受到影响”。慢慢地,一切开始朝着更有利于微软的方向转变,随着总统大 选逐渐尘埃落定,微软也最终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意外”转机。
不能奢望幸运之神总是垂顾于你,商界波诡云谲,应对之策应该是永远做好两手准备:当幸运与机会来临时,伸出手,抓住它;当不公与危机来临时,面对它,适应它,坚持到底,做一切力所能及的,然